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

31 2017/4/16 生態營-特生中心 野菇生態觀察 心得兼筆記

在野外,或是在公園裡,我們常常都可以看到一些菌類,但不是所有的菌類都可以像木耳或是一些食用菇可以吃,有些菇類如果我們吃了話,是會中毒、產生幻覺、對光過敏,嚴重時甚至會死亡的。如果我們不小心把毒菇吃下去時,我們應該要立刻進行催吐,也就是要把毒菇盡量咳出來,並立刻就醫,且提供誤食的毒菇樣本給醫師。

菇類的特徵是要有菌絲,用孢子繁衍後代,細胞壁上有幾丁質;而營養成份的來源是從環境或生物,且本身不據有葉綠素。如果我們想特別去找野菇了話,我們可以去落葉堆、枯木、寄主、林木菌根、地下枯木找。

菇菌類家族有四個很有價值分別是產在中國的軟黃金冬蟲夏草、產在歐洲松樹根部(臺灣是長在殼斗科植物)的白鑽石松露、長在臺灣牛樟樹上的紅寶石牛樟芝、長在瑞香科植物上的黑鑽石沉香。

紅鳳菜料理方法

好吃又沒澀味喔

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

30 2017/4/15 生態營-特生中心 臺灣蝙蝠生態與保育 心得兼筆記

蝙蝠

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,怕熱,白天都躲在洞穴裡,晚上才會出來覓食,這樣的習慣可以避免和鳥類搶食,也可以避免被一些白天活動的掠食者吃。蝙蝠在一些東南亞的國家是一種很重要的動物,因為有些蝙蝠會幫當地的一些果樹傳播花粉,讓那些果樹能夠順利結果。蝙蝠在我們中華文化中也很有關係,我們常常可以在一些寺廟牆壁上的雕刻或繪畫中看見五隻蝙蝠,這是代表五福(蝠)臨門的意思;但在西方的社會中蝙蝠常代表著陰森、邪惡之意,包含著名的德古拉,以及在巫婆住的城堡邊亂飛的蝙蝠,都是關於西方對蝙蝠的不好觀感。

蝙蝠是利用超音波定位,這樣有很多的優點,因為也使用超音波的動物很少,干擾很少,而且在空氣中傳遞不遠,不易被天敵察覺。蝙蝠平常休息時是倒吊的,因為這樣只要把腳放開就可以飛了,非常方便。

臺灣有約36種的蝙蝠,全部都是不會吸血的蝙蝠,會吸血的蝙蝠都在美洲。我們那天在洞穴裡有看到兩種蝙蝠,有一種是很多縮在一團,有一種是一隻一隻吊,兩種差別很大。老師有抓蝙蝠下來給我們看跟摸。老師還有說現在這一個蝙蝠洞已經成為一個觀光景點了,有許多觀光客來洞裡觀光,但都沒有遵守欣賞蝙蝠的規矩,隨意在洞裡吼叫且在洞中亂照手電筒和嚇蝙蝠出蝙蝠洞,這樣都是不對的行為,大家應該要提升我們的素養,為生態的永續發展盡力。

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

29 2017/4/8生態營 蛇類的生態、保育與研究 心得兼筆記

蛇類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是一個黏黏滑滑、長長、有毒的一種恐怖的動物,但是其實並不是。

蛇類在人們心中地位有兩極化的現象,在古老的一些文明中,例如埃及、印度、澳洲、非洲的文明,蛇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,甚至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;而一些比較不古老的文化中,常常會把蛇當成一種帶凶而不帶吉的動物。例如基督教聖經裡的故事就說蛇在伊甸園中引誘夏娃偷吃禁果、中國的傳說故事說孫叔敖打兩頭蛇......等故事。

通常保育類動物都具有可愛(如貓熊)、有價值、瀕危等其中一項才會列入保育,而蛇類大多都是因瀕危而列入的。

世界上有81%的蛇是無毒的

臺灣有三種海蛇,分別為黃唇青斑海蛇、黑唇青斑海蛇、闊帶青斑海蛇。海蛇都只喝淡水而已,且喜歡住在高位珊瑚礁。如果想要找海蛇,要記得到有淡水、有高位珊瑚礁的地方。

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

28 2017/3/25生態營 和鏡頭私奔 心得兼筆記

「生態攝影」等於「生態+攝影」,所以不只攝影重要外,生態的元素是否在內,也相當重要。生態攝影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必須要拍出能說故事的照片,如果拍出的照片無法說故事,會變成在拍大頭照。

生態攝影有時候要拍一些很小的東西,且要很近的拍,這時候就必須運用微距攝影的技術。第一次的微距攝影是運用在牙科,後來才運用在其他地方。

有時候我們要柔化光源(簡稱柔光),是為了要降低魚肚白的現象。我們可以利用衛生紙、描圖紙來做柔光。

有時後我們在拍照時,不希望有一些很明顯的影子出現,這時我們就可以運用選舉的那個看板(珍珠板)來反射光線,讓影子變不明顯。也可以用手電筒照光。

很感謝李老師這次教我們攝影技巧及觀念的課程。

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

27 2017/3/11生態營 昆蟲生態調查與研究 心得兼筆記

臺灣有16族的原住民(阿美族、泰雅族、賽夏族、魯凱族、布農族、排灣族、鄒族、邵族、噶瑪蘭族、太魯閣族、卑南族、達悟族、撒奇萊雅族、賽德克族、卡那卡那富族、拉阿魯哇族),而臺灣也是南島民族和南島嶼系的主要源頭之一。科學家們是怎麼樣判斷的呢?它們有依據語言的相似程度和原住民生活中會使用的植物───構樹的基因來判定。

蝗蟲在非洲會群聚,見綠色就吃,隨著低氣壓移動

養寵物要養到寵物或飼養者其中一人死亡,就算是不想養了,也不能亂放生。在飼養寵物之前,一定要想清楚。

臺灣的外來入侵種───紅火蟻原生是在南美洲,先入侵美國後,因花卉等買賣從美國入侵至澳大利亞,又從澳大利亞入侵至臺灣。之後又有些紅火蟻是直接從美國入侵至臺灣的。紅火蟻可以在0度c以下的低溫環境下生存,十分厲害,目前已經列入全世界百大入侵生物之一。目前有投藥、灌熱水、灌液態氮等方法驅除。

科展研究順序
收集資料→發現問題→設立假說→預測→驗證假說→修改假說/做結論

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

26 2017/3/4生態營 全球氣候變遷 心得兼筆記

全球氣候變遷

現在的生活中,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關於「氣候變遷」、「海平面上升」、「北極熊無家可歸」的新聞,而「氣候變遷」到底是什麼呢?

天氣與氣候
要講「氣候變遷」,就要先講「氣候」是什麼。天氣是短時間的變化,而氣候是指長時間的天氣變化,兩個的差異是時間的長短不同。我們其實也可以感受氣候的變化,包括現在的夏天越來越熱...等。

冰河
曾經有人在歐洲國家高山上發現一些奇怪的大石頭,大石頭的材質與發現大石頭地方的岩石不一樣,原來是那裡曾經有冰河,把那些大石頭搬運到了大石頭的所在地,而隨著時間的過去,冰河沒有了,留下了這些神秘的大石頭,這種現象稱為「漂礫」。


有科學家冰層中發現了古代的一些氣泡(空氣)、火山灰等物質,並藉由冰層的深度來推測該物質所在年代,不僅可以判斷古代火山爆發的時間,還發現古代氣溫和二氧化碳每10萬年就會升高一次。

暖與冷
在大約西元1000-1400年左右,氣溫較暖,稱為中世紀暖期。大家都知道,大象是熱帶的生物,但在中世紀暖期,大象在中國偏北的地方都有。在大約西元1400-1900年,氣溫較冷,稱為小冰河期。在小冰河期,臺灣的許多地方都有下雪的紀錄,包含新竹、嘉義新港、雲林崙背,甚至雞籠雪景還成為台灣八景之一。

海平面上升
大家都以為海平面上升是因為海冰融化的關係,但其實不是。陸冰融化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這就像你把冰塊放入水中,等冰塊融化後,水面的高度還是一樣的。

目前,永凍層融化,導致地層下陷,土壤中有機物加速氧化,變成二氧化碳,水下的甲烷釋放出來,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,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,現在,「如何減緩全球暖化」已成一個全世界的重要課題。

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

25 2016/12/17生態營 臺灣的保育類蝴蝶 心得兼筆記

第一篇蝴蝶研究論文是在1866年發布的。
日本學者白水隆在1960年出了《原色臺灣蝶類大圖鑑》,裡面記錄了許多臺灣蝴蝶,是一本重要的蝴蝶書籍。
1970年代,臺灣蝴蝶加工多,比較少新種發現。
1987年,杉谷琉灰蝶的發現,開始了一串新種發現。

蝴蝶屬於鱗翅目,也就是翅膀上有鱗粉,鱗粉不僅防水,當蝴蝶被蜘蛛網黏著時還可以幫助蝴蝶逃走。蝴蝶和蛾長得很像,差別是蝴蝶的觸角是尾蓬狀,也就是觸角最前端有比較大;蛾的觸角毛毛的。蝴蝶的食物有:花蜜、樹汁、尿液、水果酒等,如果想要捕捉蝴蝶,可以將鳳梨加糖製成類似水果酒的誘餌,把誘餌放在盤子上,並在盤子上放網子並開口朝下,在網子和盤子中間留縫隙,放在野外,就可以捕到蝴蝶了。

臺灣的保育類蝴蝶有5種,分別是鳳蝶4種(寬尾鳳蝶、珠光鳳蝶、曙鳳蝶、黃裳鳳蝶)和一種蛺蝶(大紫蛺蝶)。
1)寬尾鳳蝶
特色是有很大的尾突,尾突有兩條翅脈通過。寬尾鳳蝶吃臺灣檫樹,但因臺灣檫樹數量少,所以吃臺灣檫樹的寬尾鳳蝶數量也很少。目前寬尾鳳蝶的復育方式有研究寬尾鳳蝶的替代食草,也有復育臺灣檫樹,希望能有效復育寬尾鳳蝶。
2)珠光鳳蝶
翅膀與黃裳鳳蝶相似。珠光鳳蝶幼蟲會對寄主植物──馬兜鈴進行環狀剝皮(環剝),導致馬兜鈴死亡,又因為強勢紅紋鳳蝶也以馬兜鈴為寄主植物,導致100隻在馬兜鈴上的蝴蝶幼蟲,只有1隻是珠光鳳蝶,其它都是紅紋鳳蝶。
3)曙鳳蝶
不像大部份鳳蝶以蛹的形態休眠越冬,曙鳳蝶的卵與幼蟲有特殊的抗寒機制,來度過低溫的環境。曙鳳蝶出現時間在7-8月,分布在中、高海拔山區。
4)黃裳鳳蝶
以馬兜鈴為食物,臺灣於本島低海拔地區可見,因棲地遭人類開發破壞而數量減少,成蟲全年可見。
5)大紫蛺蝶
幼蟲吃朴樹,為一年一代種,成蝶在5-7月出現。幼蟲體色在秋天時會變色,方便在落葉堆過冬。

許多蝴蝶因為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,面臨許多生存的危機,我們應該多多保護蝴蝶和其他也因人類而數量減少的動物,幫助他們繼續活下去。